诚然,关系性、社会性的脉络,也是心性主体、道德主体的内在要求,但它对于主体来说,是延伸性的,而不能反过来规定心性主体的义涵。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注:通行本《系辞》第七章三陈九卦论德之基德之柄德之本德之固德之修的文字,在帛书中见于《易之义》,为帛书《系辞》中所无。
)这两章的意思是相通的,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以说就是立人之道曰仁与义。[8]郭沫若:《周易制作之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402页。郭氏此说前大部分都可赞同,惟独其结论以为《易经》是子弓作,失于详考。[6]可见,易有圣人之道四,其实归结起来,还是两点: 以言者尚其辞——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 以动者尚其占——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而《系辞》更强调的其实是观其变而玩其占,所以它在列举了易有圣人之道四以后,别的都不提,而径直归结为是以君子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这将有行也就是指动而言,问焉就是指卜筮以断吉凶。所以,《系辞》的论述方式是由天道到易道,其学易宗旨是归结为以卜筮而明吉凶。
当然,《要》篇的乐其辞与《系辞》的玩其辞也不完全相同,前者只讲德义之辞。这种学易的取向与德行派不同,如《大象》讲损、益两卦,就只讲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今本《系辞传》) 之所以如此,取决于天人感应,即是人借助于自然界中神的力量而完成的。第二个层次,由卜筮而精通《易》之数理系统未能到达儒家德性,此为史。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广义的德义,当然也包括天地自然之德性,《二三子》云德义广大,灋物备具者,〔亓唯〕圣人乎⑧即是其证。
《周易》有《谦卦》,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他提倡以《周易》中德义求福,认为真正善为《易》者,则必是大德大智慧之人,此种人无需占筮,可以洞察吉凶,即所谓不占而已。
作为宇宙之本的道,阴阳未分,善恶吉凶未显。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0)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释文》,见《帛书〈周易〉论文集》,第373页。而人之所以能感通天,关键在于《周易》这部书和运用《周易》这部书的人。
(2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19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但对于两者并未等量齐观,比较而言,孔子轻视祝卜之筮占,更看重《周易》之德义。益始吉而终凶,损始凶而终吉,此即《彖传》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但孔子并不满足于卜筮层面,而是由卜筮明吉凶,到察天道(易道)观得失、以德行获吉庆,阐发了自己独到的筮占观。只要顺从这种易道即天地自然之道,无须通过《周易》卜筮,就可以把握吉凶。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淮南子·道应》)损益悲喜吉凶随时而变化。
四、孔子由筮占转向德义占之原因及其意义 孔子及儒家提出观其德义原则和观点,然后将这种原则和观点运用于易学解释之中,由卜筮解释转向超越卜筮的德性解释,由筮占转向以顺天道、以德为占。注释: ①廖名春:《帛书〈要〉释文》,见《帛书〈周易〉论文集》,第3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就《周易》而言,它有一套独特的、内涵天地之道的阴阳符号和囊括古今智慧的话语系统以及效法宇宙演化的筮法。这种以德求福观点与《文言》思想完全一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孔子儒家就《周易》文本中的吉凶意义作了分析,认为《周易》文辞有险易吉凶,各有所指,表达了不同层次不同的意义。行蓍过程,神妙莫测,其德如天道圆之滚动,即所谓蓍之德圆而神,《周易》能够预知未来,定天下之吉凶,取决于它是一部圣人效法自然而成的天书。
(19)说的是遵循正道而施行德义,人就可以明察是非而不惑。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其易学话语下重德义也非一般道德修养,而是以取代筮占为目的,吉凶与自己行为密切相关,取决于自己。日月星辰变化,有吉有凶,如今本《系辞》言:天垂象,见吉凶。
同时,孔子还强调时,以损益之道,观乎天文察时变,顺天道而时行,时至则福获。(今本《系辞传》)这样一些具有程度不同的吉凶意义的文辞,不仅再现了客观现实的吉凶,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凭借它的意义判定人间之福祸吉凶,以达到化险为夷、趋利避害的目的。
而作为德性之书,则是在卜筮的话语下包含了丰富的贯通天人的人生智慧。《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要》)(22)这是说,丧失德行的人才乞求神灵,缺乏智谋的人才频繁卜筮。
进而,孔子把春秋时《周易》研究分为卜筮、数理、德义三个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周易》古经作者将个人的德性修养与吉凶联系起来,认为有德之人,则吉庆,相反,则凶险。
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其言人之过也微而著。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由此观之,孔子发现《周易》内含德性的内容,已把《周易》定为德性之书。……《益》之始也吉,亓冬也凶。损卦是减损,为衰之始,秋至冬,万物凋敝收藏,冬至为其极点,长夕之所至,是损道。(《要》)(16)(17) 因此,它能够感通天人成为预测吉凶的著作。
⑧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释文》,见《帛书〈周易〉论文集》,第370-371页。……吉谓日月合璧,五行连珠。
《礼记·曲礼》:龟曰卜,蓍曰筮。二、孔子易学视域中的吉凶观:天垂象见吉凶与辨吉凶存乎辞 就易学应用而言,无论是巫史《易》,还是孔子儒家《易》,研习《周易》最根本的目的是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知幽明之故,察吉凶之变,断天下之疑,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这隐含着一种思想:《周易》不占小人之事,吉凶取决于主体德性。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